来源:未知作者:admin阅读:次
髋关节的关节囊较大,从各个方向包绕髋臼、股骨头和股骨颈。在关节囊包绕的部分没有骨膜。在髋关节后、外、下方则没有关节囊包绕。关节囊的前上方有髂股韧带,在后、上、内方,有坐股韧带,是髋关节的稳定结构。成人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多种来源:①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提供股骨头凹部的血液循环;②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沿股骨颈进入股骨头;③旋股内、外侧的解剖概要股骨头、颈与髋臼共同构成髋关节,是躯干与下肢的重要连接装置及承重结构。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形成颈干角,为110~140,平均127在儿童和成年人,颈干角的大小有不同,儿童颈干角大于成年人。在重力传导时,力线并不沿股骨颈中心线传导,而是沿股骨小转子、股骨颈下缘传导,因此形成骨皮质增厚部分。若颈干角大于127,为髋外翻,小于127为髋内翻。由于颈干角改变,使力的传导也发生改变,容易导致骨折和关节软骨退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从矢状面观察,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的纵轴线也不在同一平面上,股骨颈有向前的12~15角,称为前倾角,儿童的前倾角较成人稍大。在股骨颈骨折复位及人工关节置换时应注意此角的存在。动脉的分支,是股骨头、颈的重要营养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发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基底部关节囊滑膜反折处,分为骺外侧动脉,干骺端上侧动脉和干骺端下侧动脉进入股骨头。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4/5~2/3区域的血液循环,是股骨头主要的供血来源。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旋股外侧动脉也发自股深动脉,其分支支应股骨头小部分血循环。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在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动脉环,并发支营养股骨颈。
病因与分类
股骨颈骨折(fractureofthefe=loralneck)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多数情况下是在走路时,身体发生扭转倒地,间接暴力传导致股骨颈发生骨折。在青少年,发生股骨颈骨折较少,常需较大暴力才会引起,且不稳定型更多见。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仅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2)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常呈斜形,多有一三角形骨块与股骨头相连:骨折使由股骨干发出的滋养动脉升支损伤,导致股骨头供血不足,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愈合。
(3)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由于有旋股内、外侧动脉?支吻合成的动脉环提供血循环,对骨折部血液供应的干扰较小,骨折容易愈合。
2.按X线表现分类
(1)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tJwells角)大于50,为内收骨折。由于骨折面接触较少,容易再移位,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Patwells角越大,骨折端所遭受的剪切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
(2)外展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小于30,为外展骨折。由于骨折面接艇多,不容易再移位,故属于稳定性骨折。但若处理不当,如过度牵引,外旋,内收,或过早负重等,也可发生移位,成为不稳定骨折。
3.按移位程度分类
(1)不完全骨折:骨完整性仅有部分中段,股骨颈的一部分出现裂纹,类似于颅骨的裂纹骨折。
(2)完全骨折:骨折线贯穿股骨颈,骨结构完全破坏。此类骨折又可分为:①无移位的完全骨折;②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③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由于暴力大小,扭转角度及全身因素等,骨折后可出现多种类型。从X线片上虽可见骨折为外展型,或未发现明显移位,甚至呈嵌入型而破认为是稳定性骨折,但在搬运过程中,或在保守治疗中体位不当,过早翻身,固定姿势不良等,都可能使稳定骨折变成不稳定骨折,无移位骨折变成有移位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历史,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应怀疑病人有股骨颈骨折。有时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的障碍,仍能行走,但数天后,髋部疼痛加重,逐渐出现活动后疼痛更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常说明受伤时可能为稳定骨折,以后发展为不稳定骨折而出现功能障碍。检查时可发现患肢出现外旋畸形,一般在45到60之间。这是由于骨折远端失去了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的稳定作用,附着于大转子的臀中小肌和臀大肌的牵拉和附着于小转子的髂腰肌和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发生外旋畸形。若外旋畸形达到90°,应怀疑有转子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