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站!
当前位置: 主页> 中草药> 三七>

三七的发现及历史轨迹

来源:未知作者:admin阅读:




三七的发现及历史轨迹
  三七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最早发掘使用的一种药用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治疗金疮的要药。历史上普遍认为,三七首次被收载人内地的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但在此之前的《医门秘旨》也提到了三七,记载如下:“三七草,本出广西,七叶三枝,故此为名。用根,类香白芷。味甘,气辛,温性微凉,阳中之瑚,散血凉血。治金疮刀斧伤立效,又治吐、衄、崩漏之疾。边上将官,宝之为珍。如有伤处,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血症之奇药也。”这说明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对三七有了较确切的功效定论,这是经历了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果。由此可见,三七绝不是当时才发现和应用的药物,其历史应是较为久远。到了明朝,三七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就连通俗读物的作者对三七止血也有一定的认识。在我国著名世俗小说<金瓶梅》中曾提到“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至粉末儿吃下去即止”。
  三七止血和治疗金疮的功效最早被少数民族所认识。当内陆医家意识到三七的独特疗效时,便创造了许多治疗军事创伤的医药配方,如军门止血方、黎洞丸、六真膏等等。
  关于三七原产地的问题,极可能在我国西南部滇桂相连的现在的云南文山州、广西百色为中心的地区。对此,不少文献均有记载。‘本草纲目:》引《宦游笔记》载有三七“出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识药辨微:}中谈到,三七“出右江土司,最为上品”。而<本草纲目拾遗》称:“按 人参三七,出右江土司边境。”
  谈到三七栽培的历史,今人早就注意到了野生三七的存在,人们假想其人工栽培来源于野生种。云南省农业厅编的<云南三七>中称:“专家曾在文山、广南等县原始森林发现14年生之野三七。”文山州科委编的<文山科技>杂志刊载的《三七》一文中说:“据1956年全州普查时,曾发现马关、西畴等县深山密林中有野生三七生长。”陈照宙等著的{:三七>综述中,说:“野生的和人工栽培的在形态上有些差别,野生种地下茎与根呈长条形,根冠部较长,质地较粗糙,叶较宽大呈野生型;栽培种根茎较粗短,质地较细致,叶较细致,不大。“杨涤清在《:几种人参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称:“野生个体极为罕见。”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尚存和发现的“野三七”,是否都经过鉴定,是否是真正的野三七植株,至今不得而知,因为没有留下标本和鉴定资料。
  三七的栽培种来源予野生种是毫无疑义的,但人类何时何地将其栽培成功,至今也无资料可以考证。清道光年间,官至云南巡抚的吴其浚在写作<植物名实图考》一书时,在一封信札中说,三七”盖皆种生,非野卉也……”,“土司利之,亦勤栽培”。这是作为文字记载,对人工栽培三七年代的证据。细读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昭参”部分,似觉“人参三七”有非野生者。加上李时珍所说“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并取贵重之意,称为“金不换”,以及相传明崇祯年阔,李自成部下神医尚炯,亦用三七为药等,可以想见,清初或中期人工栽培三七是完全可信的。1757年编纂的《:开化府志》也记载了三七,只可惜文字太简略,没有说明到底是家种还是野生。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三七栽培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这并非无稽之谈。

 (责任编辑:admin)
 转载请注明: //m.donafilipa.com/sanqi/8471.html 一条根健康网
上一篇: 三七名字由来的故事(二)
下一篇: 三七的品种分类>
图文推荐
热点文章
当季养生
推荐阅读

    ~欢迎咨询~


    一条根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54459737

    Tel:15157133610


    养生食材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1141899800

    Tel:136341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