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精、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所以将其称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及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这些物质都和脾胃有着密切关系。
·脾胃和精
广义的精泛指精徽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都在“精”的范畴,古人将其称作“精气”。狭义的精为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出生之前就已形成,被称作先天之精。精为构成人体、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贮藏在肾中。后天之精与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结合后,形成人体胚胎,依靠母体从饮食中汲取精微物质维持胎儿发育。胎儿出生后,依靠母乳和受纳饮食水谷,通过脾胃消化、吸收、输布的功能将水谷中的精微物质转化为精,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需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后天之精滋养的肾精气对于后代就相当于先天之精,脾气在精的生成过程中地位很重要,所以无法简单地说精是先天还是后天,将其统称为精气。实际上,精气源于父母先天之精和脾胃运化的后天之精。
·脾胃和气、血
气、血为构成人体、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所得,血与气之间的关系密切。气可以生血,而后推动血液运行,同时气可以摄血,使血在脉管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反之,血为气之母,血可生气,而血又能载气,气依靠血而运行至金身,共同对人体起营养、推动、温煦之功能。
气血既可以构成脏腑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脾胃气虚,健运功能就会下降,进而影响气血生成,气血不足,脾胃运化过程也会受影响。所以,气血不足者不但要
补气、
补血,更要重视益气健脾、和胃助运,以解决其化源问题。
·脾胃和津液
津液的形成、输布和排泄都需要脏腑配合才可完成,因此《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果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容易导致水湿停聚,引发腹泻、水肿、痰饮等病变。反之,水湿不化,湿困脾土,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出现障碍,临床治疗此病时,要在健运脾胃的同时利湿,化湿的同时醒脾。
总之,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中除了先天之精禀受父母,其他各类都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各自发挥充养机体的功能。精血之间能够互化,津液既可以濡润全身,也能够生成血液,血和气异名同类,关系密切,功能相近。
气可以生血生津、行血行津、摄血撮津,血为气之母,血可载气,津液的运行需要通过气的气化功能,气化失常,津液运行失常,进而形成死阴邪水等病理产物。反之,气要依靠津液而存,否则会涣散不定无所归。因此,人体的精、气、血、津液虽然各司其职,但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