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平时留心,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两个孩子吃了同样的东西,一个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而另一个却生病;还有些孩子,给他吃多么美味的食物,他都没有胃口,或者按时吃饭也不吸收,长得又瘦又小。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孩子先天
体质比较弱,还有一方面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脾胃不太好。同时,这两方面也是彼此联系的,孩子脾胃不好自然会影响体质,体质不好同样会影响体质。
中医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要提高小儿防病抗病能力,就需重视调理气机和脾胃功能。《
黄帝内经》指出:“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意思是:“卫气留滞在腹中,蓄积而运行失常,一般卫气郁结没有固定的部位,人常发生胁部和胃脘胀满、喘息气逆等病证……卫气积聚在胸中的,应当选用上部的腧穴治疗。积聚在腹中的,应当选用下部的腧穴治疗。胸部和腹部都有卫气积聚的,应当选用上部、下部和胸腹附近的腧穴治疗。”概括起来,卫气运行失常,郁结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就会导致胁部和胃脘胀满、喘息气逆等病证,对此,可以选择按摩相应的腧穴进行治疗。
从经络角度,脊背正中间是督脉,即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例如,腧穴中的心俞、肺俞、厥阴俞(就是心包俞)、肝俞、脾俞、胃俞、膀胱俞等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其中,所谓“腧”,就是“输”的意思,如肺俞就是肺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捏脊就是在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还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遍。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古时候“脊”是通“积”的,也就是说“捏脊”实际上就是“捏积”。正所谓“息者为积”,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瘀积、堵塞,而背部又是堵塞最多的地方。常为孩子捏脊,可以改善小儿消化功能,调理脏腑,大大提高孩子的体质,是促进孩子生长发育、防治多种疾病的妙法。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捏脊的具体方法。
孩子取俯卧位,父母用双手的拇指、中指和示指指腹捏起脊柱上面的皮肤,轻轻提起,从龟尾穴开始,边捻动边向上走,至大椎穴止。从下向上做,单方向进行,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不过,给孩子捏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坚持给孩子做捏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自家孩子胃口好了,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